南海首次发现“鲸落”
今年3月18日,在“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及驱动机制”项目的资助下,谢伟乘坐“深海勇士”号载人潜水器,在南海1600米水深处,首次发现一具长约3米的“鲸落”。据他介绍,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,对于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“迄今为止,人类发现的‘鲸落’总量不超过100具,其中现代自然‘鲸落’数量不足50具。”谢伟表示,国际上对“鲸落”的研究始于1987年,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考人员乘坐潜水器首次发现海底的“鲸落”生态系统,随后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这一另类生态系统之谜。
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,海洋中“鲸类”的数目在急剧减少,但其对深海生命和生态过程以及海洋有机碳循环的长远影响,是目前海洋科学家关心的国际前沿问题之一,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。
谢伟发现的“鲸落”处于南海中部海山上,该“鲸落”附近有数十只白色铠甲虾、红虾,以及数只鼬鳚鱼,呈现区带分布。其尾部仍然能观察到有机组织,提示该“鲸落”的降解时间可能并不长。
据了解,谢伟曾多次参与或组织海洋科考航次,先后4次乘坐我国自主研发、国产率达到95%的载人深潜器“深海勇士号”抵达深海,开展深海“黑暗食物链”的观察。
鲸留给大海最后的温柔
“一鲸落,万物生。生于海、死于海、反哺海,‘鲸落’为深海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。”谢伟说,一头鲸的寿命是50~75年,而“鲸落”可以维持深海生命数十年。所以,有人说“‘鲸落’是鲸对大海最后的温柔”,也体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之美。
谢伟说,鲸尸体分解的三个阶段,支持着从大鲨鱼到微小细菌等生物群落的演替。这三个阶段是食腐肉阶段、机会掠食者阶段和微生物分解阶段。“我们发现的‘鲸落’尚处于降解的第一阶段,具有长期观测研究的价值。”
在第一个阶段,睡鲨、盲鳗、还有鼬鳚鱼这些大型的食腐肉者,会清除鲸的软组织;第二个阶段,一些蜗牛、贝类以及蠕虫会利用“鲸落”的有机碎屑作为食物,待这些有机组织被消耗完之后,“鲸落”的骨骼因为富含油脂,一些硫氧化细菌会在其中生长,这些硫氧化细菌又可以滋养一些较大的生物。
“‘鲸落’是一种生命的奇迹。”谢伟说,鲸是所有鲸目动物的统称,又分为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动物。他认为,“鲸落”有五大意义。它是观测深海生命的“窗口”,是温室气体的“抽水泵”,能显著地改变深海微型生物的结构,是深海生命扩殖的“垫脚石”,还是生命演化的“摇篮”。
据他介绍,鲸的上下游动过程可以把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,促进这个区域渔业资源的发展。同时鲸游动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,每年能固定大气二氧化碳370亿吨,这个数量相当于一千棵树一年的固碳量。“‘鲸落’还会把多至30吨的有机碳埋藏到深海,起到碳汇的作用。”